對于未來我們也一直都是抱著非常樂觀和讓人期待的調調和大家說長道短,但如果您是一直以來對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之類的話題有天然的抗拒,那么也許,今天的話題對緩解您的恐慌并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關于人類的進化規律,最大眾化的一個觀點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有沒有想過,它和互聯網、計算機科學、科技什么的,會不會有什么關系?
編輯、作者: Vivian Peng @DamnDigital
Cover Image: Wang Qi@DamnDigital
(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來自DamnDigital)
Computers, Data, information, web, networks, social network, sementic web, cloud, 物聯網??所有這些都是常常被我們提到的幾個概念,當我們把這些詞放在一起,在一起看,想問的是:“究竟這些東西之間,有什么聯系?所有這些在明天將如何變化發展?”
在知乎上,常常會看到有人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互聯網下一個十年會是怎樣的?”,“互聯網下一個突破會是什么?”、 “互聯網會不會真的進化出智慧?”??
人們前所未有地對這些名詞充滿了強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我們學習歷史,其實是為了更好地迎接明天;那么通例可循,一定很想知道,互聯網發展的歷史,有沒有什么特別的規律?
Internet evolution – Where is “there” and how do we get “there” from here?
—— 引用了互聯網最紅的大叔Kevin Kelly的一句話作為開始。
我們一直探討,各種各樣的創新科技,人機交互技術的變更,試圖發現其背后的必然關系,尋找出一種便于人類更好理解自身未來的規律理論。今天,我們暫且跳過創新科技生活應用的話題。
還是回頭說起當時我們曾提到過的,關于科技的進化一題:
2006年,Kevin Kelly在TED上一則驚動世界的演講《How Technology Evolves》中,他把技術本質的研究轉化成一個終極問題:技術的野心是什么?他的結論是: 技術與生物世界的進化史一樣,最終將逐漸蔓延至世界各地的任何一個角落,人們的未來生活將無處不存在技術的滲透。(Complexity, Diversity, Specialization, Ubiquity, Evolvability.)
撇開技術,提到與我們更為息息相關的數字互聯網的發展,從最早的Internet 直到Web2.0,移動互聯網,直到明天的Web 3.0, 物聯網,語義網??直到今天,我們再回頭去看數字互聯網一路的創新與發展軌跡,究竟,會不會有什么根本性的規律呢?
Kevin kelly大叔最暢銷的《失控》一書,曾經是《黑客帝國》所有演員必讀的3本書之一。這本16年前出版的書準確地預測到了今天的云計算、物聯網等最前端的互聯網科技,凱文本人甚至大膽預言以PC為中心的微軟會成為第一個消失的IT巨頭。
對于互聯網的進化, Kevin Kelly大叔同樣有自己的觀點:
Kevin Kelly on the next 5,000 days of the web
凱文·凱利談未來5000天后的網絡世界
All these computers, all these handhelds, all these cell phones, all these laptops, all these servers — what we’re getting out of all these connections is we’re getting one machine. … We’re constructing a single, global machine.” (Kevin Kelly)
KK大叔說了:“人類每天有1000億次點擊,整個互聯網有55萬億個鏈接,這差不多是人腦中神經突觸的數目了。
此外,1000萬億個晶體管也接近人腦中神經細胞的數目。初步統計,這些東西相當于2萬兆根神經纖維。這個機器的規模和復雜程度等等,和人腦很接近。因為人腦的運作方式基本上和網絡的運作方式一樣?!?/p>
Kevin Kelly 大叔是在2010年提出的的互聯網進化觀點,在我們看來已經相當徹底。但是其實,中國學者早在3年前就已經提出類似言論: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科院計算機博士、威客網負責人劉鋒曾經與他的團隊在2007年就開始研究早期的互聯網進化論雛形。
他們提出:
“歷史表明人類大腦的延伸和聯結一刻也沒有停止,互聯網就是虛擬的人腦。”
可以支持這一判斷的歷史經驗包括:從人類的發展史看,人類的進步就是器官不斷延長和連接的歷史:棍棒延伸了雙臂,石頭延伸了拳頭,汽車延伸了雙腿,望遠鏡延伸了眼睛,電話線延伸了耳朵,公路、鐵路使人類四肢最終實現“聯網”。
究竟我們的學者發現了什么呢?我們不妨聽一聽他們的見解:
互聯網進化論——互聯網世界的“達爾文進化論”?
以下關于“互聯網進論”內容均來自:
中國科學院互聯網進化與網絡智慧研究中心:互聯網進化論
中科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互聯網進化論創始人@劉鋒互聯網進化論
中國科學院學者,也就是互聯網進化論的提出者,對于互聯網進化論的觀點主要為:
“互聯網正在從一個原始的,不完善,相對分裂的網絡進化成一個統一的,與人類大腦結構高度相似的組織結構,它將同樣具備自己的虛擬神經元,虛擬感覺、視覺、聽覺、運動,中樞,自主和記憶神經系統。我們將互聯網這一結構命名為互聯網虛擬大腦?;ヂ摼W虛擬大腦的不斷成熟將對神經學產生重大的啟發式影響?!?/strong>
1、從人類的發展史看,人類的進步就是其若干運動和感覺器官不斷延長和連接的歷史。
2、從1753年C”M在“蘇格蘭人”雜志上闡述“電流通信機”開始,人類用216年的時間為互聯網的誕生作技術儲備
3、1969年互聯網誕生,人類第一次實現人類大腦的最初級聯網
4、70年代到80年代初,互聯網虛擬大腦初具雛形,擁有電子公告牌,電子郵箱,FTP,原始游戲,網絡應用軟件五大功能。
5、80年代到21世紀初,電子公告牌九個重要功能發布新聞,求購商品,心情感悟描述,互動問答,熱點點評,帖子修改權,注冊信息,交換物品,資料索引功能一個個分離出去,形成互聯網虛擬大腦的功能區。
6、從21世紀前十年,電子公告牌及其分離的功能區開始和電子信箱,FTP,網絡游戲,網絡應用軟件進行融合。
7、筆記本電腦,手機,無線互聯網的出現不斷延長人類大腦與互聯網的接駁時間。
8、博客,威客(基于知識與智慧觀點分享的應用/平臺),應用軟件和電子郵箱等功能開始進一步融合形成互聯網的虛擬神經元-大腦映射區。與現實中的人進行信息同步。
9、隨著互聯網帶寬的增加,文字,圖片,平面操作系統為主的二維互聯網虛擬世界開始向視頻,聲音,三維應用系統為主的三維互聯網進化。
10、隨著互聯網虛擬神經元,虛擬視覺,虛擬聽覺,虛擬感覺,虛擬記憶系統的完善,互聯網最終將進化成一個類人腦組織的結構,這一結構對于揭開人腦之謎將起到啟發作用。
互聯網的每一個創新,無論其貢獻者是否意識到,其背后都顯露出互聯網進化力量的推動。根據此,該理論提出者認為:互聯網是由物理網絡、服務器節點、在服務器節點和物理網絡,終端設備和人的大腦之間流動的數據、物理網絡末端的終端設備、操作終端設備的人等五個要素組成的集合體。
互聯網進化論:互聯網進化的九大規律:
互聯網與神經學交叉對比的問題探討
一般認為互聯網誕生與1969的美國,從那時起,人類各個領域都受到劇烈和廣泛的影響。面對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需要面對二個問題:
第一 互聯網的發展規律和最終結構是什么?
第二 互聯網將會給哪個領域帶來科學突破?
從2005年開始,中科院相關研究人員對互聯網進行了大量觀測,發現互聯網和大腦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因此在2007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互聯網與神經學的交叉對比問題。一方面可以預測互聯網未來的發展動向和最終結構;另一方面互聯網有可能成為神經學研究的參照物,為徹底解開人腦之謎提供突破口。
2005年,中科院對互聯網進行研究時,發現了電子公告牌功能分裂現象,2006年發現分裂后的電子公告牌功能,又形成以“個人空間”為代表的互聯網新應用,非常類似人腦中的神經元結構。
Google的街景系統,中國水利部的防汛抗旱傳感器網絡,醫院的遠程手術讓我們聯想到生物的視覺,軀體感覺和運動神經系統。到2008年正式發表論文,繪制出這樣一張互聯網虛擬大腦結構圖。
2008年,這一學說的研究者與其團隊正式將這一觀點相關文獻向美國ACM期刊投稿,結果被拒。
從2008開始到2010年,中科院相關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共提出11項大腦中可能存在的類互聯網應用,它們分別是:
1)大腦中類SNS應用
2)類電子商務應用
3)類twitter應用
4)類威客(witkey)應用
5)類博客應用
6)類維基百科應用
7)類地址編碼系統
8)類搜索引擎
9)大腦的路由協議
10)類互聯網信用體系
11)類互聯網信息篩選,整理和推薦機制
2011年,研究者進一步研究,深入提出了更為詳細的互聯網與神經學的交叉對比,以論證以目前互聯網個人空間應用為基礎,擴充并預言了成熟后的互聯網神經元結構。

互聯網虛擬中樞神經系統示意圖 圖片來源
對這一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查看更多詳細的研究資料:查看互聯網進化論
互聯網和達爾文真的有關系嗎?
學者們認為人腦是自然選擇的產物,而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選擇是自然選擇的一種,那么在科學研究和商業競爭的推動下,人創造的互聯網類腦結構應該也是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人“這個要素連接了互聯網的進化與達爾文進化論.
關于互聯網的進化規律方面的學說,并不太多,國內最突出的研究目前也只有這個方向,并且還沒有得到正式的確實,處于研究階段。對于此,并沒有太多評論。只是有一個問題:
如果互聯網的進化規律與模式真的是類神經系統,似人類大腦發展過程,不該僅僅從結構上的相似來進行論證。人類神經系統的發展,是生物學上的演進過程,包括三大進程:遺傳——突變——自然選擇。無一生物例外。
如果互聯網真的是類神經系統,應該具有這些進程的天然特征。計算機互聯網在這方面,真的很難來論證,遺傳自何處,演進過程是人給定的,還是真的自然選擇呢?這類命題,真的無法用非??捎^的系統數據來進行論證。
當然,這一觀點給予我們最大的參考價值是,讓我更相信,互聯網的進化過程必然是人類自身欲望和人類智慧的體現。
??
可是,隨著KK大叔之類的國際權威言論人士也開始逐漸對互聯網信息科學自身進化的能力開始認定不已的時候,這樣的說法和追隨者越來越多。記得曾經我們曾提過,未來怎么樣其實都是我們有意無意之中,根據自己想要的樣子一點點塑造出來的。隨著機器自身進化類似的觀點不斷浮出水面,日趨主流的同時,我們不由開始焦慮這一發展的負面效應,一個典型的負面焦點問題就是: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 如果,機器,技術, 互聯網具有自身進化的能力。那么,會不會有天,機器的智慧超越人類?
機器有智慧還不算嚴重的,如果說,機器已經能夠實現自我繁殖的能力,代代相傳,豈不是更可怕?!??
可是,這已經不是什么科幻的話題了,因為科技上,已經實現了:

Mystery philanthropic robots(來自影片《鬼使神差》*batteries not included,1987)
會繁殖的機器 Self-Replicating Machine
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工程中心的教授克勞斯· 拉克納爾(Klaus Lackner)曾經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工作。那時他和他的朋友,威斯康星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克里斯托弗·文特(Christopher Wendt),正在喝啤酒聊天。一個念頭突然冒了出來:“怎樣解決全球變暖問題?”
他們都知道,這不是一件小事。他們打算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變成碳酸鈣——石灰石、漢白玉、白堊,都是這種東西。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然后變成固體的工作量和所需要的資源都是驚人的,不能指望有人投資或者國家撥款,所以他們只好轉而尋求其他辦法。
例如……一個全自動的轉化過程。假設一臺機器。它能夠復制自身。它可以把太陽能轉化為所需的電能。它可以很容易地獲得制造它的原料。這樣如何?
聽起來很不錯。機器數量將會以倍數遞增,一臺變成兩臺,兩臺變成四臺,然后是八臺、十六臺。這像是一個細胞一樣不停地分裂,而無窮無盡的太陽能將會讓它們不停地繁殖下去,直到被制止為止。
太陽能不是問題,而一臺機器所需要的原料無非是鐵、銅、鋁、硅、碳這樣的常見元素罷了,這些東西遍地都是,只要提取出來就行。只有一個問題:怎樣讓機器自我復制?
這個問題曾經難倒過笛卡爾,不過我們現在已經有了答案。
在20世紀40年代晚期,馮·諾依曼(這個大叔?。?!又是他!?。。┮呀洺醪浇鉀Q了這一問題。當時他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賽迪納的??松杏懓嗌献隽艘幌盗醒葜v,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機器要怎樣才可以自我復制?”
picture source: http://ysfine.com/wigner/neumann.html
馮·諾依曼認為: 任何能夠自我繁殖的系統,都應該同時具有兩個基本功能。第一,它必須能夠構建某一個組成元素和結構與自己一致的下一代;第二,它需要能夠把對自身的描述傳遞給下一代。他把這兩個部分分別叫做“通用構造器”和“描述器”,而描述器又包括了一個“通用機器”和保存在通用機器能夠讀取的介質上的描述信息。
這樣,只要有合適的原料,通用構造器就可以根據描述器的指示,生產出下一臺機器,并且把描述的信息也傳遞給這臺新機器。隨后,新機器啟動,再進入下一個循環。
—— 這就是最早期的關于自我繁殖的機器的歷史緣起。
那么,在近代,這方面的發展就更不得了了。我們都知道的機器人,無疑,是機器進步的一個重大突破。
雖然比爾·蓋茨做出了不少錯誤的預言,但是這次看起來還是比較靠譜的。家用衛生機器人已經不是什么稀罕東西了,最近還有一些企業推出了機器人廚師。小朋友們抱著會撒嬌的機器恐龍,科技館門口站著機器迎賓小姐。甚至還有人信誓旦旦地認定,到了2050年,和機器人結婚都不在話下。
實際上,能夠繁殖的機器并不少見——比方說我們的工業流水線。在你看到這里的那一瞬間,世界上有大量我們看不見的機器人正在廠房里忙碌。日本是世界上工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世界上一半的工業機器人都在日本。那些機器人和我們在卡通片中看到的不太一樣——看起來只是一支機械手臂,沒有表情豐富的臉和健美好看的身段。這些機器人日復一日地在生產線上焊接組裝手機、電腦、以及……更多的機器人——但是同樣沒有自我意識。這種機器人看起來要安全得多。也許很快,我們在家里也可以這么做了。

img source: life boat
RepRap:是三維打印機原型,更是可自我復制的開源機器
RepRap可以通過電腦的指令來制造實體的零件,然后由操作者手工裝配。實際上,它的核心部件就是一個三維打印噴頭,使用融化的塑料來制造零件,或者使用融化的低熔點合金來打印電路。因為并非所有的部件都可以用塑料或者這種合金來制作的,因此一些零件不得不采用其他材質。看起來,這似乎距離我們想象的那種自我復制機器人似乎有點遠??墒牵阋溃瑱C器人的自我復制原理,幾乎和RepRap的原理相似。再想想,我們曾經在2012的CES專題文章中所說的:三維打印機已經成為現實?? 這么連起來一想,不禁有點毛骨悚然。
2005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真正向全世界驗證了機器人可以做到自我復制、自我修復。據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這一技術很感興趣,期待自我復制的機器人將來在太空大顯身手。
美國康奈爾大學研制的能自我復制的機器人,看起來更像一個托兒所里的玩具,而不像星際大戰里的機器人。它由4塊智能模塊組成,目前還不能走動,也不能說話。但該機器人的發明人稱,它證明了機器能夠通過編程來實現自我復制。這是觀念上的一個突破,即機器人能夠在離開人類的環境下獨立生存。
組成機器人的智能模塊大小為10立方厘米,模塊間可自由旋轉120度。模塊外表面配有電磁鐵,這樣模塊之間就可以由磁力強弱來拼裝組合或分開。這種設計下的機器人可以自由拼裝成各種形狀,如塔、直角、正方形等。每一塊模塊里還有一個微型計算機芯片,其中含有組裝時的具體指令。
該機器人自我復制的步驟是:首先,機器人彎下腰,把1個模塊放在桌子上,作為自己復制品的“頭”。隨后,它將身子側到另一邊,利用電磁鐵的吸引力吸取1個新模塊放在復制品的“頭”上。機器人根據情況翻轉這些模塊,按照以上步驟進行重復工作,最終,一個新的、外形與原機器人相似的機器人拼裝組合成功,整個過程耗時2分34秒。
領導此項研究的霍德·利普森表示,盡管這個機器人自身還有很多局限,但它至少證明了機器做到自我復制是可能的,而不是只有有機體才能做到。
霍德·利普森說:“能自我復制、自我修復的機器人甚至能在人類無法適應的環境中裝配出一整臺新的機器。最令人激動的就是在太空中的應用前景,比如探測火星?!?/p>
據利普森講,這項研究得到了廣泛的支持,資助方之一就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他說:“人們對這方面的興趣越來越大,他們想要那種既能診斷問題、又能自我修復的高性能機器人。舉例來說,假如一個探測火星的機器人出了毛病,你肯定想就地修好它。人們可不希望因為機器人出點小問題就放棄整個探測任務?!?/p>
而且,機器人自我復制和自我修復技術的應用領域不只在太空,在戰爭地區或損壞的核反應堆中,人是不容易生存的,但機器人就可以。
除此之外,在近兩年,各種機器人的技術不斷在人們的沒有意識到的眼皮底下迅速發展,各個國家目前都已經實現了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以及機器人實現自我復制的能力。

IBM公司的一個研發小組在一塊鎳板上,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用35個氙原子拼出了“IBM”的字樣
(筆者已經開始有點密集恐懼上頭了??)
自我復制一旦失控?
盡管,科學家們都不斷聲稱,會嚴格對這些技術加以管理和利用,但是依然組織不了人們不斷發生一個驚恐的疑問:如果自我復制失控了呢?
正如我們在每一臺機器上面都安裝了一個開關一樣,任何一臺能夠復制的機器必然也有一個停止復制的控制機制。在我們體內,正常的細胞每分裂一次,線粒體的端粒就會縮短一次,當斷于臨界長度時,細胞就不再分裂,而會衰老死亡。計算機軟件中往往也有這樣的計數器程序,特別是在一些試用版軟件中。同樣的,對于自我復制的機器,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技術來防止其無限制地復制下去。

img source: future converged
萬一某天,突然有個變態的大叔跑進實驗室,或者某天某位科學家突然精神失常,于是就釋放了這種無限繁殖的機器,那不就失控了?萬一機器在某天突然擁有自我意識(完全不懷疑這一天的到來),變成了天網,甚或將我們的世界變成了The Matrix呢?這些依然是未知數。我們只能寄希望于科學家們的才智,姑且認為每當這個世界面臨崩潰的邊緣的時候,他們有能力將這個世界重新拉回正軌。
科學家們并沒有去回避危險,是因為他們相信能夠控制他們的造物。說起來,人類的整個發展史,不也是走過了一條類似的道路嗎?
人算終究不如天算??
其實,人類智慧無窮,怎么會栽在機器的手上呢?!?? 一起進化吧!記得多多緬懷偉大的達爾文大叔??
參考資料: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