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球證》紀錄片:跨越五大城市,追溯籃球文化
原標題:FIBA世界杯,NIKE的“球證之路”
籃球世界杯首次在中國舉辦,耐克籃球也首次嘗試紀錄這幾座城市的籃球文化。
《球證》系列,從廣州出發,途徑武漢、上海、南京,最后在北京落幕。
透過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當地籃球愛好者口中,了解每座城市,場上、場下的籃球文化和城市精神。
8月9日:廣州“夠姜”
首發站是廣州,一座盛產“小鋼炮”的城市。球場上,廣東人的身體條件往往不是最出色的(阿聯除外),但勇氣卻從來都肉眼可見。
所以這里出現過敢在夢之隊面前“一條龍”的陳江華;耐高場上,也涌現出一批接一批的“小鋼炮”。
用當地的話講,這種精神就叫“夠姜”(夠膽、有種)。
預告片:“對手有多厲害我不知道,但我雙手有多強,我說了算。”
紀錄片
“在廣州身高不會決定場上的高度
但勇氣可以
只要敢打
天空都不是極限。”
8月26日:武漢“不服周”
第二站是“火爆”的武漢。在眾多城市中,武漢的籃球絕對被低估,當地球員告訴我們,有些民間籃球隊會繞過武漢,因為每次來這里都討不到好果子。
其實,這里的籃球之所以硬氣,不是因為天氣太熱,武漢話太兇,而是球員們血液里都躺著好勝,骨子里都刻著不服。
在武漢話里“不服輸”就是“不服周”。
預告片:“練球去咯”
紀錄片
“有人說出頭鳥不好
這里的人可不這么看
尤其球場上,誰都想成為最出色的那個
他們只要手里有球,只要還能動,
就別想在他們頭上得分
也別想他們服輸”
9月2日:上海“領潮”
隨著正賽打響,上海篇也如期而至。
這里的弄堂,走出過第一位亞洲狀元,這里的球館,舉辦過第一場NBA中國賽。有人眼里,上海的籃球已大不如前,但事實并非如此。
雖然,場上不再有姚明、劉煒,但不代表上海的籃球在走下坡路。
事實上,上海正在探索籃球文化的外延,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球場、青訓、球鞋文化等)已經走在前沿,為全國籃球愛好者探路。就像當年的姚明一樣,也像現在的姚主席一樣。
預告片:“早點回來吃飯哦”
紀錄片
“一個球,十個人
每天上演著不同的劇情
如果籃球的魅力在于探索無數種可能
那么上海就是走在前沿的冒險家。”
9月10日:南京“來斯”
經過上海,來到南京。南京給人的印象是“低調”,低調到你都忘記它是六朝古都,是一座底蘊在全國數一數二的城市。、
南京的籃球也是如此,這里是街球發源地之一,這里的高中有著超級戰力…當別的城市上班族下班去夜店喝到吐的時候,南京的上班族,會去夜訓練球練到吐…。
因為他們太低調,我們都不知道原來南京的籃球這么“來斯”(屌)。
預告片:“這么熱的天還打籃球,真來斯”
紀錄片
“既然實力從不說謊
就無須把本事掛在嘴上
只有交過手才知道什么叫高手
只有上過場就知道南的籃球有多來斯”
9月22日:北京“服我”
隨著世界杯結束,球證之路也來到終點站。延續北京99,“服我”無疑是最能體現北京人的籃球精神。
北京人能侃,大家都知道,但這個“侃”既是侃大山的侃,也是場上砍分的砍。
在北京,不會說不行,光說不會做,那更不行。
預告片:腿模吳悠+小老虎《回到東單》
紀錄片
“北京人喜歡口沫橫飛?
我保證
我吐出來的每一滴唾沫,都會在地上砸一個坑兒
當你回頭看,它就組成了北京籃球的腳印兒。”
編者注
如果你熱愛籃球,也看完這幾條“紀錄片”,我可能要說一句“唔好意思”。
片中存在很多不成熟之處,和傳統中的紀錄片還有差距。其實在諸多條件下去紀錄一座城市的籃球文化,當中有很多悖論,遇到的困難遠比想象中大。
但明知山有虎,卻從未有人遲疑過半刻。從客戶到我們,走遍五座城市,在有限的時間和預算內,盡可能地挖出真實有態度的籃球故事,只因項目里的每一個人,都是真的熱愛籃球,都想在自己的工作范圍內,為中國籃球做點事情,為熱愛做點廣告。
寫下這段廢話,也正因為我們對這次經歷的執著和感慨,感恩這次機會,也歡迎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找我們一起“球證”。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