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如何講好用戶故事? 一個案例就說明白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意外躥紅,隨之各類段子也如雪花一般紛至沓來,其中,熱點上榜指數最高的竟是“職場十二時辰”,各行從業者無不自嘲。
(新媒體人的職場十二時辰)
沒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真實的職場狀態,職場類問題也成為職場人的普遍“痛點”,因此,許多品牌以“人在職場飄,哪能不挨刀”作為洞察,大刀闊斧作文章的不在少數,還有不少品牌在此類話題的傳播中,刻意樹立領導和員工天然對立的立場,更是一不小心讓品牌陷入了“制造焦慮”的尷尬。而所謂“扎心”的傳播活動,如果不能呈現有效的解決措施,還將收獲“空扎心”“假惺惺”的評論。
那么,在涉及職場類的話題傳播時,如何避免“隔靴搔癢”式操作?
最近,職場類社交平臺脈脈針對職場人提出了“燈塔計劃”,為營銷如何“叫好又叫座”貢獻了新的注解。
燈塔計劃,用微光照亮微光
何為燈塔?馬雅可夫斯基曾說,燈塔是為一切夜里不能航行的人,用火光把道路照明。“燈塔計劃”大抵也是如此。它記錄的并非是聲名在外的名人訪談,也不是波瀾壯闊的創業故事,而是一種未經粉飾的真實。
脈脈用“燈塔計劃”尋找和記錄脈脈用戶的奮斗、職場成長經歷,向職場人還原展現中國職場的真實樣貌,用微光照亮微光。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脈脈燈塔計劃中謝艷的故事。
這個27歲的姑娘,15歲就闖蕩社會,在很多人還在讀大學的時候,她已經月入十幾萬。電商創業后,她不斷努力卻收獲百萬債務。來北京重新出發,同樣幾經失敗,卻越挫越勇。
也許是她身上有很多人的奮斗影子,這樣波瀾重重的進取經歷讓不少人有了共鳴。在留言區,有人感同身受,有人想到了自己,有人收獲了勇氣,有人以此為鑒。但無論收獲到什么,職場人,小人物的奮斗經歷,往往擁有巨大感染力。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為職場焦慮開出“脈式”良方
不僅是謝艷,脈脈還摘取了其他用戶的進取故事,我們發現每一段個人經歷背后,都是無數職場人,更多元,更細分的需求。
比如三十歲攜老帶幼開始北漂的韓雪,初來北京時,工作上的不適應,生活條件的不順心,父母孩子無言的壓力差點讓她淹沒。而這種壓力,正是每一個北漂人,每一位職場母親每天都要經歷的。
比如30歲決定跳出國企,零基礎跨行跳槽的牟浩,他的困境,正是無數焦慮中年人的縮影。
無論是創業失敗的精英,還是裸辭一時爽的從業者,亦或是求職不斷碰壁的原解剖師現攝影師……這都不僅是七個人的職場困境。
在互聯網職場類的產品中,能像脈脈一樣既有社交屬性,又有商業屬性的職場社交軟件,獨此一家。產品上脈脈打下了自己的烙印,在營銷上自然一脈相承。
內容為王依舊是品牌營銷的絕佳手段,脈脈很善于用社區的UGC內容作為品牌的包裝手段,“燈塔計劃”就擁有十足的脈脈風格。無論是對用戶故事的挖掘,精選,還是呈現,都表現出了脈脈對職場人群,職人心理,職場動態更精細化的把握。
互聯網不缺乏傳奇故事,也不鮮見心靈雞湯,而這次脈脈再一次站到職場人身邊,用伯樂般的眼光尋找諸如此類在“屌絲逆襲”路上的小人物,跑馬圈地為脈脈用戶還原記錄一個個真實故事,讓后來者以此為鑒。
燈塔計劃是非常典型的,將品牌內涵和產品功能恰到好處結合的例子。策劃者巧思,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方面向用戶輸送品牌溫度和傳遞品牌精神,拉近脈脈與用戶的距離,另一方面,讓在故事中的用戶更好的了解脈脈的具體功能和對職場人的實際幫助。
讓粉絲和品牌共同成長
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脈脈不制造焦慮,也不一味產出所謂的正能量,而是在看清了職場的種種競爭后,仍然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鼓勵用戶進取。而那些發生在脈脈上的“普通”職場故事,將變成一座座燈塔,照亮真實的中國職場精神。
不斷傳承積極的職人態度和精神,為職場焦慮尋找一個合適的出口,正是脈脈作為中國職場社交領先平臺的應有之義。
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職場信息變得透明,職場人對人脈溝通、技能成長、職級發展的關注越來越強。燈塔計劃,這也是脈脈對職場人社交需求蛻變升級的回應。
透過真實的UGC,脈脈可以沉淀和梳理品牌自身的成長線,第一時間發現更多細分市場以及用戶真實需求。以品牌在職場社交道路上持續探索,幫助更多人實現職業夢想。
從這個層面透析,“燈塔計劃”是脈脈豐富品牌內涵的內容運營手段,也是脈脈為實現品牌使命的持續推進——進一步梳理和細分職場需求,讓所有的職場人,都能在脈脈上橫向織起人際關系脈絡,縱向打造每個人的自我成長軌跡。
這也是脈脈不斷洞悉市場需求,尋求品牌進化的體現。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