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觸動博物館》H5:親臨現場看藝術瑰寶
原標題:手把手教你打開好奇心的正確姿勢!
博物館的存在總是容易被人們忽略,總以為他們只要一天保存在館里,我們就還有一天能看到他們。
不知不覺這些博物館成為我們保存時間的場所。
這是一種錯覺。
為了拉進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馬蜂窩在世界博物館日推出一支好玩的博物館巡游H5《觸動博物館》。
博物館得以活過來了。
你能聽到戰國文物曾侯乙編鐘的樂章、看到梵高畫作的一層層、一道道畫筆和刀工、感受到仰面創作穹頂圖的艱辛……
那我們是怎么將這些畫作背后的故事結合交互來實現呢?
先來看看這支作品吧!
掃描二維碼,親臨現場看看藝術瑰寶~
(數英APP用戶需點擊放大二維碼,長按識別)
掃描二維碼,立即體驗!
1、Muse神殿
有注意到剛開頭敞開大門的神殿嗎?
咋一看這設計稿,可不就是高配版的《紀念碑谷》?隱隱約約還能聽見艾達的腳步聲穿過。
為了將神殿打造得頗具神圣感,我們從最小的元部件——立柱開始構造,到拱門、穹頂、側窗,再到整體的神殿通道,量身打造。
怎么看出神殿有多高?設計師把小人一加,這下“通天”的莊重感覺出來了。爾后卻發現悲傷的事實:神殿的神秘感消失了。
這得通過增加光線來拯救,而調光可是真正傷透腦筋,還有眼睛。
我們甚至還參照了哈利波特第七部出現的神殿白光。在過曝與差點曝光之間來回調整,想要找到自然光下炫目但是保持清晰的視覺效果。
白光帶來意外驚喜:鄧布利多是不是平添了幾分睿智?
過曝的確能夠帶來仙霧飄渺的視覺效果。由于添加了暖色調,神殿整體看上去雖然高不可攀,但也多了智慧的親和。
仔細一看地板光滑地直打轉,如果放在盧浮宮,恐怕要打破《法外之徒》最快穿越盧浮宮記錄了。
2、密匙風格
在傳送門以及密匙的設計上,原本設想以瑪雅文明元素體現空靈神秘感,還能通過轉動密匙來開啟傳送,給用戶的體驗上增添儀式感。
但是現實很骨感:瑪雅風格稍顯繁瑣。
后改用比較簡潔的圖案代替瑪雅文明因素,以契合神殿整體的風格。
雖然整個動態效果有規律地上下浮動,背后若隱若現的金光,感覺就要進行時空穿越了。
但看久了,還真有點像麥當勞薯條是怎么回事?
3、凡爾賽宮穹頂
第四個傳送門來到凡爾賽宮,大家會發現這是一張90度穹頂畫,怎么看都像從google扒下來的圖?
然而并不是,這是我們團隊小伙伴專程前往凡爾賽宮拍攝的照片!因為時差,凌晨接收到拍攝的照片之后,哭了,因為大家知道,這張照片即使再怎么實地拍攝,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是網上找的圖。
除了用照片拼接,后期還通過視頻拆幀的方法,將穹頂畫現場100%還原。
為了后期圖片能夠靈活調整,我們不但拍了照片,錄了視頻,滿滿當當“空運”回來凡爾賽宮的素材。
這回我們的圖片成了別人口中“網上隨便找的”圖。
4、名畫中的交互故事
通過不同的交互道出每幅作品的特殊涵義,這樣的交互才顯得有意義。
5361萬個10秒
比如凡爾賽宮的穹頂畫。
穹頂圖的交互需要用戶將手機舉至頭頂才能觀看,你能堅持10秒仰頭看畫嗎?
如果10秒都有點難受,何以想象籍籍無名的畫師們在這幅穹頂畫下,仰頭畫了17年,即5361萬個10秒呢?
估計這些古代畫師們是最早得現代病的人了吧。
56.791平方般高清
再比如油畫《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
原畫面積56.791平方,畫中出現150多位人物,每個人均有不同的服裝、姿態和表情。
3層樓高的畫作,世界上最大的4K電視6.14米×2.57米也就這么回事吧。
通過指間縮放,就像親臨現場看畫一樣,這幅巨作的無數細節嶄露無疑。
看完再也不想通過歷史書上的低清小圖去看畫了。
5、回蕩千年的音色
回頭看看曾侯乙編鐘。
迄今誕生2000多年的樂器,如今聽來,依然渾厚如雷。伴隨用戶的“敲鐘”動作,編鐘音樂《竹枝詞》娓娓道來,仿佛同古人共享一樣的音色。
余音繚繞后,編鐘上的花紋隨著鐘聲幻化成“沉默的自白”,來作為文案的展示方式。
但是這個方案最后沒有用上,可能是覺得這些編鐘沉淀了幾千年的話語,噴涌而出的時候怕是招架不住吧。
14400=2
這些經過時間洗煉的藝術品到底美在哪?
就是他們身上流淌著的一個個故事呀。
如果藝術品會說話,估計珍珠項鏈會告訴你她的每代主人都有哪些趣事、露西的頭骨會向你傾訴她的神秘身世、清明上河圖里藏著多少人間煙火……
這支作品也有一個14400=2的故事。
打造這支作品花了14400分鐘,而整體操作下來只需要2分鐘。
雖然在過程中迫于時間舍棄了很多好的想法,也許在未來有更合適的機會等著它。
14400分鐘到2分鐘,這中間有多少反復的討論、嚴謹的推敲、激動的靈光一閃……
有的作品講的是故事,而有的作品本身就是故事。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