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不聽話的未必是孩子,也可能是父母
小時候,“聽媽媽的話”這句話像真理般的存在。
記得每次生日吹滅蠟燭,許下愿望后,媽媽總會在耳邊說起這樣一句話:“又長大啦,以后也要乖乖聽媽媽的話啊。”很多年過去,周杰倫也唱起了這首歌。
我開始漸漸長大,發現這句話并不全對,于是開始說出自己的想法,可得到的回應是:
“你又頂嘴!”
“你還是個孩子,懂什么。”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說出來的話總被堵住,接下來,聊天結束好像是比較理智的行為,要不到最后總會演變氣話競技比賽,要爭個明白,誰對誰錯,誰輸誰贏。溝通原本是動物的本能,我們發聲,我們聆聽。為什么在家中和孩子之間,這件事會變得困難起來。
沒當過家長的我陷入僵局。不過,轉念一想,沒當過媽,我還沒當過孩子嗎?每個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角色就是孩子,這個角色,會貫穿我們的一生。而有了孩子后,父母不知覺囿于父母的身份——父母要教育孩子,有責任照顧好孩子。有時候很努力也沒做得很好,有時候就是越努力越做得不好。
能不能讓這份努力稍微松弛一下?比起努力往前,其實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那就是往回看。回到人生初始的狀態,和小時候的自己對話,像孩子一樣去理解孩子,你可能會發現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懂事;像孩子一樣去理解孩子,你也可能發現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敏感。
我們想用一個故事,提醒爸爸媽媽們,我們都曾經是個孩子,能像孩子一樣去理解孩子。
一個1988年的家庭,一個2018年的家庭。
兩個孩子的童年,兩個性子相似的家長。
兩個家庭,有著某種程度上 的聯系和相似。
通過這個雙線并行的故事,希望家長明白,成長守護平臺并不是一個簡單用來控制孩子的工具。而是可以借助它,和孩子一起溝通,從根本上發現沉迷游戲背后的問題,一起去面對和解決。
游戲從來都不是也不應該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阻礙。即便沒有游戲,電視、網絡、小說……還有很多娛樂方式能成為轉嫁責任的替代品。現在的孩子出生在互聯網的時代,家長與其做個跟孩子對立的大BOSS,不如成為他們的NPC,一起去探索這個時代的新鮮玩意吧。
現在大家會去探索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為什么自己長大之后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這之后,也許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不要再把原生家庭的問題延續下去。
長大的我們,能審視童年的缺憾,也可以用一個大人的意志,不在下一代的身上重復上一代的錯誤,終止某種宿命的輪回,這也算是對命運做出一些小小的反抗吧。
最后用一首詩收尾!
《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
紀伯倫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制作人員名單】
客戶策劃監制:騰訊互動娛樂 市場部整合品牌+TGideas
項目統籌管理:楊漾
導演:李建熙
執行導演:姜吉浩 王冠雄
制片:耿健
制片助理:趙晶
客戶經理:王子揚
創意/文案:楊漾 麥詩婷 王樂天
攝影:趙龍
美術:趙鑫
燈光:孫明川
錄音:許彥龍
服化:梅琳
道具:唐寶群
剪輯:徐德雅
音樂:郭云龍
腔調廣告|出品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