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失明,讓創意為社會發光
背景提要
1.眼底病被WHO認定為第三大主要致盲原因
2.眼底病的診治率極低,是因為老人常常會以為是老花眼
3.每6個老人就約有1人罹患眼底病變
光是純凈無暇的,可假如有一天,當你看到的光殘缺了一塊,不再完整,你會怎樣?
你也許覺得這個假設并不現實,可這的確是眼底病患者每天都看到的視界。在老人群體中,大約每6個人就有1人患有黃斑變性,而“黃斑病變“等眼底疾病,是造成老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未經治療失明率高達95%)。
萬分不幸的是,眼底病患常被誤認為是老花眼,極其容易因混淆而忽視,導致就診率極低,失明率也就大大攀升。
試問,天下有誰家的子女會舍得父母失明?然而卻正是因為父母和子女對眼底病的認知不足,才錯失了珍貴的治療時間。
根據真實故事拍攝的短片
困難往往就是機會
難點一:該和誰說?
時趣拿到項目后,認為疾病本身的信息非常好傳達,但對創意團隊來說,最讓他們覺得困難的點是,要通過怎樣的渠道才能讓更多的父母接觸到疾病的信息,從而意識到自己可能患上了眼底疾病,可對于老年群體來說,媒體觸達的通道又是十分有限和狹窄的…
經歷了困難途中的跋涉,創意迎來了光。時趣團隊最終將目光鎖定在了30~45歲的人群身上,這群幾乎不會有眼底疾病的人群。
因為時趣洞察到,
1.對于父母來說,患病后的不知情,以為是老花眼,會大大延誤疾病的診治;
2.其次因為混淆疾病,中國的父母天生怕過于麻煩兒女,而缺乏溝通;
3.除了父母本身,最關注父母健康的人,是誰?
子女,才是最好的溝通對象。而罹患眼底病的主要人群年齡集中在60歲以上,從而推算他們的成年子女年齡應該在30—45歲,而這些人群的觸媒行為主要以網絡為主。
所以Campaign是以H5、視頻、KOL文章等內容,通過騰訊公益、今日頭條、社交媒體等媒介渠道放大,希望借助網絡傳播渠道,最大化的影響到更多子女——認知并重視眼底病,主動與帶父母就診,從而改善這種現狀,幫助老人的健康。
掃描二維碼,立即體驗!
(數英網 App 用戶需點擊放大二維碼后,長按識別)
H5展示
難點二:該怎么更好的說?
對于一個認知十分淺薄的疾病,尤其是容易和模糊、老花混淆的眼底疾病,用單純的文字、圖片便很難讓人產生深刻的感知。如何與子女更好的傳達這個病的內容,引起關注并刺激到他們,進而重視疾病本身?成了創意團隊面臨的第二個重要問題。
1.講故事,講真實的故事。
出自兩位患者老人的真實采訪,時趣團隊拍攝了一支視頻,希望借以情感的力量,去引導大家認識眼底病患者混淆疾病而不在乎、不溝通的內心世界,及患病細節與常識。
但對團隊來說,執行過程中也遇到了問題:要講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莫過于真實樸質的表達。可邀請的前兩位老師眼睛都很健康,一直進入不了理想的狀態。后來團隊真正的請來了患者與演員老師接觸溝通,讓他們深入了解病情,激發了更深的認知和同理心,最終才真正的演繹出患者的視界。
2.如何讓子女更好的認知疾病?
利用同理心,演員老師順利進入了狀態,這指示了團隊另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讓子女也產生同理心,認知父母可能面臨的“視界”。
為此,時趣在H5中加入了一個特殊的玩法:“親眼體驗”的互動方式。
在H5中,用戶可通過長按按鈕去體驗患病后的視覺效果,通過技術處理,就能直觀的看到眼底病會發生的“黑洞、變暗、扭曲、模糊”的后果,創意模擬了疾病,讓子女們感同身受。
這也許就是創意能發光的一面,讓父母的視角變成子女的視角,讓眼底病癥簡單直觀的呈現,極大的加強了患者子女對疾病和篩查的重視,從而促成更多人主動帶父母診治所謂的“老花眼”。
3.超出預期的傳播效果
在后續傳播中,大量知名情感KOL以情感角度,植入了諾華眼科此次Campaign的內容,產生多篇10W+文章,提升了公眾對諾華品牌的好感;
同時由于創意的出眾,包含疾病的認知嚴重不足的社會現實,騰訊公益最后還主動為項目進行了更大范圍的免費資源推送,并發起了老年眼病公益項目,讓傳播效果成倍增長;
更重要的是,僅兩周時間內,我們就收集到了六萬多份檢查注冊,增加了62154個可追蹤患者,并通過千萬級的閱讀,扭轉了公眾和潛在患者及子女的認知,減少了老年人失明的風險。
讓創意為社會發光,對于我們來說,這次傳播不僅傳遞了諾華眼科的品牌文化,承載了一部分眼底病患者后續治療的效果轉化,更重要的是創意的背后的Big idea——廣告可以傳達的更好意義,不單單只是為了賣產品,而是去幫助他人、幫助社會。
掃描二維碼,立即體驗!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