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特別企劃:讓"消失"的勞動者被看見
制衣師傅是品牌歷程與服飾行業中最不可或缺卻又常被忽視的一群人,每一次設計概念的實踐都離不開他們的辛勤付出。今年五一勞動節,服飾品牌Herz 赫織翰升級全新包裝,把每一位參與制造衣物的師傅姓名寫入吊牌之中。這群幕后勞動者值得被看見——這是「勞動」的當代含義:樸素卻具有技巧性,隱形于日常,卻是推動無數創造的基本架構。以「Today We Celebrate Creation」為主題,產出系列文案海報:
01
在沉默與寂靜中,編織時間的秩序。
02
推敲、打磨、成型,創造與制造的交手。
03
遁形于日常的勞動,構成了無數創造的基本。
04
生活與制造,都在不斷重復中抵達。
05
讓「習以為常」被看見,是回應今天最好的方式。
06
在一針一線中,縫出想象的模樣。
07
打樣是時尚體系里,最小單位的實踐。
08
時間與經驗的疊加,讓每雙手都成了完美主義。
倘若追溯「勞動」一詞在歷史書頁中的最早登場,我們需要找到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他把人類活動劃分為三種:理論(Theoria)、實踐(Praxis)和制作(Poesis)。其中指代著物質生產的「制作」,是現代寬泛語境里我們對「勞動」的定義。他認為,自由感缺乏的勞動屬于卑微的人類活動。這種消極的看法在早期宗教的觀念里也得到了印證:勞動被認為是對原罪的懺悔和救贖,充滿了負向的含義。
直到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才讓勞動的性質發生巨大改變。資本家為了獲取更高利潤,普遍采取增加勞動時長和強度的方式剝削工人。彼時的工人階級每日工作時長在12至16小時之間,最長的甚至高達18小時。1886年5月,四十萬工人罷工走上芝加哥街頭,要求每天工作8小時。第三天,警察與聚攏在廣場中手無寸鐵的工人發生了暴力沖突,后被記載為「干料草事件(Haymarket Affair)」。這場事件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重要的工人運動,直接催生了如今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的誕生。
今年五一勞動節,Herz 赫織翰升級全新包裝,我們把每一位參與制造衣物的師傅姓名寫入吊牌之中——記住與看見,是回應這個節日最好的方式。 他們是這個行業中最不可獲取的一群人:制版師、樣衣工、車縫工、質檢員。每一次設計概念的實踐都離不開他們的辛勤付出。盡管如此,他們卻少被提及。在光鮮多彩的時尚幕后,這群默默付出的人們值得被看見——這是「勞動」的當代含義:樸素卻具有技巧性,隱形于日常,卻是推動無數創造的基本架構。
黑格爾認為,對勞動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勞動價值論中作為國民財富之根本來源的「勞動一般」。拓展到與人的生存相關的諸領域中,勞動的「人性」展現出來,成為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這是屬于「勞動」概念的全新生命體驗。我們認為,在面對快速發展、不斷更迭的商品社會時,總有一些名字需要被看見。
制版師 蔡國清
蔡師傅今年54歲,為了謀生活來到廈門,一直生活了17年。從青年時期開始,蔡師傅就開始從事服裝制版工作。他常常說「干一行愛一行」——「做衣服」這件事如今已經像吃飯睡覺一樣本能。蔡師傅平時喜歡穿得簡單,落到手頭上,也本能地喜歡做舒適為先的衣服。不上班的時候,他會在釣竿和老歌的陪伴下打發一天。
樣衣工 陳素燕
十幾歲起,素燕師傅就開始和「做衣服」打交道。80年代時,她在晉江做衣服,后來搬到廈門生活。她在工廠里做的衣服,被發向各個地方。回到家,女兒的衣服也是她做的——就連身上穿的衣服也是自己做的。「天天有衣服車(閩南語,意為「縫紉」),心情就很好」,她說。如今,素燕師傅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兒能早日成婚,擁有美滿的家庭,心里的石頭也就落下了。
車縫工 吳銀昌
1992年起,吳師傅就到廈門定居,一直從事服裝行業。盡管經手過成千上萬件衣服,平日里,他還是喜歡琢磨怎么讓衣服更不一樣——走線、縫紉方式的不同,都能給他新的啟發。他平時老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穿衣服嘛,怎么帥氣怎么來!」
手工 / 質檢 張有英
作為Herz 赫織翰一員的有英姐,與其他師傅不同,服裝領域是她展開的新一次職業嘗試。在過去的人生里,她從事過很多工作:收銀員、酒類銷售、保險業務、辦公室內勤等等。有英姐雖然沒有正式學過服裝,但因為工作也漸漸地耳濡目染了一些門道:「不過手藝不精,最終都淪為睡衣了」,她笑道。
項目信息
營銷機構
參與者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