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本新書發布,得到App把全球最大的經濟學課堂搬到了菜市場
提到經濟學,想必很多人都覺得很遠、很難。
但就在前幾天,一場為新書《薛兆豐經濟學講義》舉行的主題展覽暨發布會,讓普通大眾和經濟學產生了清晰直接的關聯。
這本書的出品方得到App把經濟學課堂從高校階梯教室搬到了北京三源里菜市場,利用菜市場現有空間和食材給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動易懂的經濟學課——菜市場遇見經濟學。
本書來源于經濟學者薛兆豐在得到App上的專欄《薛兆豐的經濟學課》(199元/年),在本書出版時,已經有超過25萬學員參與其中,從來沒有一個課堂能同時有這么多人在上課。
毫無疑問,這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學課堂。
但這不是薛兆豐認為的全部,他認為人人都應該并且可以學習經濟學,希望能夠讓普通人也能掌握地道的經濟學思維。
為了達成這個傳播溝通,得到App為其挑選了一個別出心裁的地方——菜市場,來進行發布。
菜市場是日常生活的縮影,是經濟學的最小單位,可能這里的每個人都沒有學過經濟學,但他們其實每天都在應用經濟學原理。換句話說,這里是經濟學發生的“第一現場”。
所以在菜市場辦新書發布,在日常生活中拆解經濟學原理,將經濟學與最普羅大眾緊密勾聯,這也是這本書的特點,更深入和徹底地將經濟學思維運用于各種實際場景,從而幫助讀者理解現象背后的經濟邏輯,并進而啟發讀者將同樣的思維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就這樣,全球最大的經濟學課堂被搬進了菜市場。
不同于其它的課堂,這堂課的老師不是常規意義上的老師,而是三源里菜市場里的每家店、店鋪里的每個人,以及一蔬一果、一蝦一貝。
從巨大的橙色書框步入菜市場,店鋪長招牌上印著“成本”“信息不對稱”“需求”等經濟學相關關鍵詞關鍵詞,與店招牌上的“知識就在得到”互相呼應;
抬頭低頭之間,可以看到《金寶湯罐頭》《紅蘿卜和白蘿卜》《牛奶永動瓶》《茶包》《真假大白菜》等利用經濟學原理再創作的展品;
亞當·斯密牛肉鋪、阿爾欽海鮮鋪、哈耶克漢堡屋、薛兆豐書店等8位經濟學家坐鎮的店鋪,吸引買菜的人光顧,這些經濟學家的著作被制作成書燈,講述店鋪背后的經濟學故事;
問題路牌置入攤位和蔬果中,傳人生問題也可用經濟學原理化解。
置身其中,就如同置身在一條時間和空間重疊的“經濟學之路”上。
除此之外,得到App還為這次展覽重新創作了一套“菜市場遇見經濟學”的主題海報。
照片上的人都是菜市場真實的攤主和買菜的人,通過深入淺出的文案展示日常行為里的經濟學理論。
得到App這波傳播,打破了媒介和內容的藩籬。
菜市場既是媒介,用來承載傳播內容;也是內容,是一個絕佳的比喻,揭示經濟學的來源之地。
這場新書發布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形式,告訴所有人經濟學沒有想象的那么深奧和困難。
經濟學處處可學、人人可學,而在這條路的終點陳列的《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這本書正是絕佳首選。
而對于知識服務平臺得到App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場展覽一次發布會,或者一個傳播項目一個廣告,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知識產品化的實踐。
知識產品化的母體是知識傳播,這件事從蘇格拉底時代就已經存在了,一直延續到今天。而過去是我們自己的認知遮蔽導致我們認為它只能以書的形式存在,得到App往前推了一步,它可以音頻的形式存在。
知識的產品形態不僅是書,是課,是一個人變成IP,還可以變成任何一種形式,一個廣告片,一個展覽,一部電影,或者未來更多其他形式。
這才是得到App這次將全球最大的經濟學課堂搬進菜市場背后最核心的思考和價值。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