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tto個樂首支品牌片:和馬伯騫一起,圖個樂
The most important kind of freedom is to be what you really are. You trade in your reality for a role. You give up your ability to feel, and in exchange, put on a mask.
最重要的自由就是做真正的自己。你總為了一個角色放棄了真實的自己。你總去舍棄了自己的感受,換上一張面具。
——Jim Morrison
TVC | Grotto個樂×馬伯騫: 過「馬」路
「自由」這兩個字,本身就是條條框框組成,但又都伸出了條條框框。
當我沒有那么在乎的時候,
當我可以走走停停的時候,
反而找到了自己的節奏。
每條路,都是我的?路。
圖個樂,挺自由。
GROTTO, BORN FOR FREEDOM
向上的Grotto,指引了自由的方向。
與Grotto的初次見面,是它的品牌LOGO,一個向上的、清晰地寫著個樂的「個」的品牌LOGO。
對于這個符號,我們意外地感到似曾相識,它就像是60年代反戰時期、嬉皮士們高舉的和平符號。向上的箭頭諧音品牌名的「個」字,傳遞出向上的自由意識、愛與和平的精神。
太有趣了。偉大的60年代,偉大的Peace&Love,偉大如馬丁路德金的一眾先驅者們。
我們不知道Grotto是否也是這么看待和平與自由,但是從Grotto的包里,我們確實發現了love and peace:人們還在苦惱如何選擇適配不同場合、不同物件的包型時,Grotto已大膽突破傳統框架,推出不分性別、無任何限制的包包,助人擺脫不必要的束縛,從其無性別包款的「穿搭正義」、跨界聯名款的「交友正義」、高性價比的「財富正義」中可窺見。
Grotto的品牌基因,正是誕生在今日和平與自由年代,男女平權,不斷向上的「生而自由」。
THE WAY TO FREEDOM
通往自由的道路,是哪一條?
「自由」,是被提及最多的名詞。但關于「自由」是什么,每個人心里恐怕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今日,哪怕吃個水果也會說「水果自由」。它是每個人的向往和目標,也是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們逃不開的命題:從福柯的抵抗,到德勒茲的游牧,再到德里達的解構……究其核心,都不外乎「自我」,它要求我們聆聽內心真正的渴望與認同,并踐行之。
何其有幸,我們這次也可以在廣告里,和大家談論自由。
作為Grotto首支品牌片,我們必須輸出鮮明的品牌價值觀,告訴消費者,什么是Grotto的「生而自由」。
Grotto的生而自由,以高性價比、無性別、跨界聯名,和其獨特的設計美學,打破了消費市場里的「規則」,提供給消費者更包容、友善的產品系列,這是品牌給予消費者的「解放」。其中灌注著從品牌誕生至今,血液里延續著的平權、隨性、不斷打破邊界的探索精神。
因此,在處理「自由」這一命題時,我們也試圖以一種更隨性的方式,將這一自由精神貫徹到底。為了實現品牌理念與自由價值的呼應,我們還將Grotto的品牌名融入其中,由此,得到了我們的主題——「圖個樂,挺自由」。
圖個樂,與「自由」的陣痛。
來談談我們這看似信手捏來的主題,就像它的字面意思那般簡單:「圖個樂」——做某件事只是為了整點快樂。
看似隨意的狀態,實際上……問問自己吧,上次你花時間只為「圖個樂」是什么時候呢?周圍的人總說,每當想放縱一下、停下休息片刻時,總生出一種不安感,好似一種持久的、隱隱的心理疼痛感。
不少社會學理論樂此不疲地回溯童年時期的個人經歷,認為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每一步都影響甚至造就其成年后的人格特質,甚至落入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形成「成功人士性格」的說辭里。這種好似每個選擇都要有結果、都要承前啟后、循序漸進、穩步向前通向成功的條條框框,伴隨個體的一生,令人難以妥協。
也許它會是成年人生活中,那如影隨形「自由」陣痛的來源。讓我們失去了,小時候在被大人問及「你愿意做什么」的時候,那種只要有趣、只要快樂就好的「圖個樂」心態。
就像「自由本身是條條框框,卻又伸出了條條框框」,伸出來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感到陣痛呢?
正因為看到了自由的陣痛與「圖個樂」的難得,所以我們珍視這份「圖個樂」心態,我們把它當作、至少希望它能成為,實現自由的某種途徑。
TVC 文案
小時候,我總好奇?是什么感覺。
雙腳離地的那一下,好像可以擺脫所有的限制。
現在我一個人呆著的時候喜歡走路,
走在?路上,好像生活的UP and DOWN。
有時上,有時下。
有時高,有時低。
有時紅燈停很久,有時綠燈一直走。
?路雖然有無數限制,但每個路口和轉?也充滿了未知。
雙腳在條條框框以內,眼睛卻可以越過這些條條框框。
看街上的路人在做些什么,或者幻想著成為他們,
忽大忽小,忽遠忽近,自由的模樣。
「自由」這兩個字,本身就是條條框框組成,但又都伸出了條條框框。
當我沒有那么在乎的時候,
當我可以走走停停的時候,
反而找到了自己的節奏。
每條路,都是我的?路。
圖個樂,挺自由。每條路,都是我的馬路
既然要“圖個樂”,那么過于刻意、廣告的表現,也不是那么對路。于是,我們再次思考自由之于Grotto、代言人、個樂之間的關聯,以及是否有一種最自由、最自然的表達。
一本「書」名進入到我們的討論里,有點意思,是寺山修司的《扔掉書本上街去》。由此我們進一步思考「街頭」與「自由」之間的關聯,并確定了這支影片的背景——街頭。
至于如何具像化地通過鏡頭呈現自由?我們決定將主人公放在縱橫交錯的馬路上,讓他直面條條馬路交匯的那些轉折點,就像面對大大小小的人生抉擇,始終篤定從容,直到「每條路,都是我的馬路」
自由的「騫」面──代言人馬伯騫
當我們擁有了主題,也總算打磨好了TVC的大概框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等著我們回答:
這首「個」代言人,應該要指向誰?
此前,我們試圖與Grotto一起,拋下一些「世俗」觀念,別只看流量而不看質量。所以,我們認為TA需要具備和品牌主張相似的「自由」屬性,最好是在多個領域嶄露頭角,能屈能伸、收放自如的角色。
「想做什么就放手去做,就是這樣」,「我只是希望能夠做得開心就好了,也不是說一定要成為什么」。一個偶然與巧合,我們發現馬伯騫的自由觀亦可濃縮為「圖個樂」的精簡表達,他與Grotto的品牌理念高度契合。
游走在唱作人、演員、rapper、潮流主理人、策展人等多重身份之間,他從不受限于任何一種角色與腳本,很自由,因而充滿了無限可能。于是,我們便找到了我們的「千里馬」。
和導演趙丹一起,讓身與心都自由
如今,「自由」的模樣初具雛形,離具象的體會和領悟,似乎只一步之遙。
千里馬有了,承載著自由的包也在身上了,只差「個」伯樂——導演,來牽引著那些抽象的、理想的,直至抵達馬路的另一頭。
「我們不希望,整體拍得太過于廣告」Grotto始終反復地向我們強調這個「好消息」。我們也就毫不猶豫放開地(或者說遵照著客戶的brief)決定了那很「自由」的導演,代表作為NEIWAI內外《身體十問》的趙丹。我們希望片子展現一種「意味著選擇、行動與責任的自由」,而這需借變化、控制等畫面的起承轉合來彰顯。
而趙丹的作品正是這般富有節奏感、張弛有度,看似自由隨性的視聽語言,總在恰當的時候直指核心,設置一些停頓,喚起一些思考。對!是這個項目需要的,通過精準的散漫抵達真正的自由。
限時8小時,不限量的自由
項目開始到正式拍攝,經過了差不多2個月的時間。也好,入秋的成都不那么炎熱。
與過去的項目不同,這回我們比過往更早抵達拍攝現場。從勘景到復景,走了無數的馬路。只希望好不容易、終于能上街的我們,盡可能地做好前期籌備,在拍攝當天獲得充分的自由,讓短短8小時的「自由活動」能真正地不受限制。
初秋的成都,雖然不再是夏天時「被雨困住的城市」,但我們對天氣還是沒有十足把握,尤其是好多個氣象網站都指出,那幾天的成都有極高的降雨幾率。但幸好,或許自由本就是「天賦人權」,或許我們都得經歷一些「未雨綢繆」,拍攝當天的天氣比理想中的還好,甚至還過于熱情了。啊,不愧是成都。
拍攝期間8小時的限時自由,引領我們穿越了大半個成都,從南走到北,郊區走到市區,白天走到黑夜,看到了成都的熱烈,也看到了我們每個人對自由的獨特詮釋。
最后一個場景,設置在遼闊的天臺上。映入眼簾的是成都的高低與細節,以及一望無際的天,這也許是自由最直觀的體現。真幸運,這份「直觀」搶在觀眾之前,先被我們領略。
在最后的最后,受爛漫的自由氣息驅使,我們燃起了煙火,讓它在遼闊的天際綻放。理所當然絢爛的、不一樣的煙火,在黢黑的夜空中、每個人瞳仁中閃耀,即使閉上雙眼,那光仍在眼里閃爍、跳動。
后自由
距拍攝結束到現在,已近一個月的時間,北京的秋天十分涼爽,正是最自由的時節。
偶爾想起拍攝時的種種,還是感到很不真實,但它確確實實地發生過。
這趟「旅程」,對我們而言收獲頗豐。不僅僅是項目上的,還是我們對自由和對廣告行業的新領悟、體會,也恰好回答了我們思考以久的問題——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我們能擁有的自由;什么是我們想做的廣告,什么是我們能做的廣告?
我想,對于妖怪而言,我們想做的廣告,也不一定非要是什么廣告或是客戶,或許我們更應該在那些條條框框的限制里,努力地伸出條條框框,且真誠地成為自己,自由地接受所有的變化,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的走著,追求自由的腳步永不會停止。
花絮 | Grotto個樂×馬伯騫: 過「馬」路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