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貓年貨節:那些愛的心意,一定會被看見
玉豐泰的紅絨頭花,正興德的茉莉花茶,津地吊錢,彰州水仙,寧波年糕,香燭供物,干鮮果品,生熟葷腥,在浙江寧波,每逢過年,作家馮驥才總要備齊這八樣年貨。
按照他的說法,“年貨要備得愈齊全愈好,以寓來年的豐足。”
寓意豐足,“辦年貨”一直有著儀式感與人情味的文化沉淀,從來不是單向度的剁手采購。
正像在年貨節,天貓認為每一份兜兜轉轉的快遞,也不是奇奇怪怪的ID,不是沒有溫度的訂單號,不是其貌不揚的紙盒子,而是暗藏其中的惦念、歡喜、真切和“先到家的心意”,是以物承載的親朋之愛。
接手天貓年貨節的brief開始,創意組就腦洞與口水齊飛,并播放舌尖體的配音,繞梁三日不絕。只是光對食物的想象,就構成了不能想象的“工傷”。畢竟,“胖三斤”是年貨的最大副作用。
克制住暴食沖動,習慣另辟蹊徑的我們,找了一個“大膽”的角度,來詮釋“讓心意先到家”的年貨節核心概念。過年這段時間不缺被鞭炮、春聯、美食所渲染的快樂,每一種情緒仿佛都自帶濾鏡,好看到符合節日的標準。這常見,也容易捕捉,是創作者俯拾即得的素材。但有沒有另外一種情緒,不取悅,而是用真實的溫情,可以在新年“刺痛”一些人?
單純的歡樂,會煙花般稍縱即逝,什么也留不住。我們想在眾聲喧嘩中留下些什么,哪怕是些無結果的爭執與論辯。
腳本最終敲定為一個第一年結婚,第一次不在家過年的女生為父母挑買年貨禮物的故事。情節足夠簡單,情緒卻有些復雜。復雜到,在一開始,幾乎沒有人支持這個創意方向。
“肯定會被罵的”“憑啥不在自己家過年啊”“這男方,直男癌啊”,無論是創作人員,還是看過的觀眾,這種聲音從沒間斷過,故事像是觸發了人的“找罵”神經元,一碰就會涌來難以調和的不同意見。
我們預料到了這種爭議,但堅持拍了下來。
沒有全知全能的洞察,一切都源于真實生活的觀察。結婚第一年的女性,到底是一種什么感受呢?
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是——就像x軸上忽然長出了y軸。一維,演化成了二維,x軸上沒有變動,但生活的緯度卻多了一條縱向的“關系線”,簡單的數學題升級成了幾何函數。它毫無對錯之分,是常態的人生變化,只是需要人的適應。
不只結婚,第一次住校,第一次離家上大學,第一次畢業工作,第一次當媽媽,面對新長出來的y軸,人需要的是給自己“橫生枝節”的空間,而不是貼標簽,簡便快捷的下判斷。因為標簽就是融不開的“執念”,標簽越多,思考越少,少到情緒用以綁架,生活用以抱怨。原本沒有“媽寶”、“孔雀女”,也沒有“女權主義”“直男癌”,有的只是身邊人、當下事、平常心。
女生的失落,是當下的失落,不是離開的委屈。因為沒有怨念,只是想著,在沒和父母一起過年時,如何可以讓心意“先到家,看得見”。這就是我們所謂能“刺痛”觀眾的情緒,它真實可感,不同于熱鬧的歡樂,是對父母溫情的心意。
所以,在愛的表達面前,價值觀的爭議有些不必要??傆幸环N心意的傳遞,會因為在分別、分歧、差異之中,而顯得彌足珍貴。
長大了,結婚后,共同話題不多,跟父母之間的愛,有時是毫厘之間,一寸一寸的被感知到的。年關將至,看完片子,就別拘謹了,爭取用一件件的年貨,讓他們對你“先到家的心意”,看得見,聽得到,聞得著,也愛的上。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