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主題展,看高田唯等設計師如何用設計詮釋生活方式
英文詞語Being,包含著存在、生活、在場、身心的多重涵義。
近日,天貓國際推出首本獨立生活雜志《Being》以及同名展覽,以采訪、分享的方式呈現來自各領域設計師的生活方式。
Common Design有幸參與其中,邀請高田唯、孫大旺、蔡文超、蔡依東、許一兵等知名平面設計師,結合Being主題和生活方式創作了海報,并對參展設計師展開深度訪談。高田唯的植物日記、孫大旺的都市騎行、蔡文超的城市慢跑,蔡依東的電子競技、許一兵的咖啡日常……通過此次創作,設計師們將日常生活和設計創作結合在一起。
高田唯的Being——Where the wind is,I am.風在哪兒,我就在哪兒
“Being是存在,是我所熱愛的那些存在的生活方式。 是我們所期待自己將要變成的樣子,也是Human Being,是我們最真實的感受。Being象征著一種存在感和生命力,當風吹起的時候,就是植物迎風生長的時候,海報也是汲取風和植物的元素,表現一種生長和存在的狀態。”
高田唯,平面設計師/藝術指導/AGI會員/東京造形大學教授。1980年出生于東京。桑澤設計研究所畢業。由平面設計部門“Allright Graphics”、活版印刷部門“Allright Printing”和音樂廠牌“Allright Music”組成的“Allright”公司董事。2011年獲得JAGDA新人賞;2015年獲得日本包裝大獎金獎、桑澤獎;2019年東京ADC賞;2020年TDC賞。
孫大旺的Being——Existence, is reasonable.存在,即是合理。
“Being可以有很多的外延和可能性,我選擇的主題是“城市騎行”。在美國時,住處附近的公園經常會看到一群群鴨子不緊不慢地橫穿馬路, 以至于往來車輛排隊等候。后來我才發現,原來每隊鴨子都是一個家庭單位,鴨爸爸、鴨媽媽一頭一尾,中間是數量不等的鴨寶寶們,非常有趣!我就想到我們一家騎車出行,也是這樣的模式。我通常騎行在最前面,兩個女兒在中間,媽媽斷后,排成一隊。動物是這樣,人也亦然。出于動物本能的反應,已經存在了千百年,然而,這種存在,因其與生俱來的合理性,與至今人類經過審慎思考后的選擇仍是高度一致。這也正如家的本質……Being。存在,即是合理。”
孫大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碩士,紐約字體指導俱樂部(TDC)會員,深圳平面設計協會 (SGDA)會員和上海藝術指導俱樂部(Shanghai ADC)聯合發起人。他現于上海、紐約兩地從事品牌研究和設計實踐。他榮獲美國Graphis金獎、美國傳達藝術獎(CA獎)卓越獎、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銀獎、澳門設計大獎評審獎、韓國國際海報藝術雙年展 (BIBP) 榮譽提名獎、德國紅點獎、iF設計獎、紐約ADC、紐約TDC和Tokyo TDC優異獎等獎項。
蔡文超的Being——To be,is to be entanglement.存在,就是一種糾纏。
“Being的海報蛇行疤痕 Snake Scarring,跑步運動的過程是一種軌跡的延伸,與蛇形移動不謀而合。量子疤痕是量子世界中一種反常的量子物態,在平行世界中,同一事物同一地點的移動軌跡皆不相同,如同量子超導體系中非約束模型下的多體疤痕態。海報以多世界移動軌跡為切入點,在不同的方位、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狀態下,跑步運動與蛇形移動的軌跡盡然不同,形成多種可能性結果。”
蔡文超,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設計學博士。作品曾獲得紐約ADC銀立方體、GDC銀獎&評審獎、TokyoTDC優異兩項、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三屆Award 360°年度設計、芬蘭拉赫蒂國際海報三年展、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澳門設計獎、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意大利博洛尼亞國際海報展、西班牙馬德里Gráfica海報展等。
許一兵的Being——Being with healing and peace,and coffee.與治愈、平和,以及咖啡同在。
“海報描述了一種我的狀態Being。畫面中有 一些隱喻:云,是關于healing的聯想,X字母,是關于我自己XU的聯想。還有關于Peace的聯想,一副模仿馬格里特(超現實主義)的插畫,主人翁是我。它由A和B兩張畫面構成,如果把它們上下并置會看見一個咖啡杯的形態。這些圖片由Midjourney 生成,我很好奇它是怎么理解詞語和我的。視覺風格上,我使用了一種叫Glitche殘像的風格,這是一種經典的后電腦時代的數字圖像風格,它象征著AIGC來臨之時,視覺世界的一種凋零和末世。同時,它也有一種站在廢墟中卻努力發現破敗之美的感受,這在我心中是一種最接近英文Being這個詞的意境吧 。我在想,當人真的在大變革時代里迷失的時候,或許你不用急著去對應這些變化,和動物不同的不就是,人有一種能力可以保持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的態度,喝著咖啡,看著子彈飛一會兒。”
許一兵,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副教授,上海市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理事-視覺傳達設計藝委會副主任。曾受邀參加:倫敦設計節,中國設計大展,米蘭設計周,上海藝術設計展等國內外藝術與設計展覽并獲獎。作品收藏展出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等。2008年創立設計工作室XUXU/DESIGN服務于各知名品牌及政府機構。作為策展人他曾策展上海亞洲平面設計雙年,上海視覺藝術設計展等。
蔡依東的Being——Being is a process of constant lose,learning to lose.生活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所以學會失去。
“Being存在是一個極具哲學意味的命題,但當存在當我的腦海中我會下意識想到的是——失去與虛無,世界的存在從來都是兩個端點之間不斷地拉扯。生與死、黑與白、統一與對立、矛與盾、開始與結束、存在與結束。我會想到尼采、薩特。對我而言,存在意味著虛無的存在,當我們存在之時,也是我們消逝之時。我們所有的人生過程都夾雜在虛無與存在中間,就如同游戲的兩方,人生的精彩分層就像游戲一樣,精彩的游戲片段在我們離開營地與對面的對抗中生成。游戲DOTA2是創作形式的來源。設計上用充滿鋸齒的邊緣與鋼鐵銅銹的洪流來表達存在與失去之間對立又統一的關系,dota2在畫風上也完全不同于市場目前的moba游戲,畫風極為寫實,這也是整個設計上比較寫實的原因。”
蔡依東,紐約藝術指導俱樂部會員、湖南師范大學特聘講師,曾獲得紐約ADC銀立方獎、紐約TDC、DFA銀獎、3X3插畫金獎、德國設計獎、中國海報雙年展銅獎、紅點獎、360°design年度社會獎、GDC、日本G-MARK、金點設計獎等;入選亞洲平面設計雙年展、APD亞太設計年鑒、東京TDC等。
不同于商業項目,關于Being的創作是頗具自由和探索氣質的,我們對于合作的設計師也沒有太多限制,只是根據Being的主題,整理了十幾句比較生活化或者哲思的文案提供給設計師做自由認領,甚至天貓國際品牌logo和品牌色,也是海報創作完成之后再添加上去的……
所有這一切,我們都是希望,讓整個創作過程少一些商業的干擾,多一些生活的本原,讓創作回歸到最純粹的狀態,發于生活,而又源于本能。這個項目,也啟發我們思考,生活和創作真的是割裂的嗎?還是可以有機融合在一起?也許最好的狀態,就是讓生活中的熱愛成為創作的靈感之源,讓摯愛的創作成為關于生活的自由表達。
項目管理&創意指導:祝士偉、董祺、秦哲祺
特邀設計師:高田唯、孫大旺、蔡文超、蔡依東、許一兵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