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家居:買回去的是家具,住下來的才是生活
林氏家居618美好生活季
我們響應人民日報專題,輸出了一條詮釋美好生活的片子
在所有人忙著給出答案的時候,我們回到原點發問
01.我們為什么需要家具?
7000年前,原始人類為了結束朝不保夕的游獵生活,開始駐留定居。為了優化生存環境,用石材、樹木搭建居所、制造器皿,家具的雛形從此誕生,人類的“生活”也從此開始了。
家具、器物,因為人的使用組成了“生活”;
房子、空間,因為人的生活而成為了“家”。
這是家具誕生的意義,也是我們探索家具與美好生活關系的思考原點。
一個空間,如果沒有家具,就是石頭洞穴、就是鋼筋水泥,有了家具,所有關于生活的美好就在這里上演,冰冷的房子才變成真正意義上家
02.家具在當代生活中的角色退化
當今社會環境下,我們發現大家在工作上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在家庭上花費的時間反而越來越少。當我們厭倦這種日復一日被推著走的生活時,又把目光看向了詩與遠方。我們總以為,美好生活在世界的另一頭。其實答案,往往就在家里頭。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坐下來,和家人一起吃一頓晚飯?
你有多久沒有睡到自然醒,觀察偷偷泄露陽光的窗簾?
你有多久沒有和愛的人在沙發上相擁,安靜地看一部電影?
你有多久沒有光顧書架,翻一翻還沒看到一半的書?
餐桌開始閑置,開始被雜物占據;一張床,變成只是睡覺的地方;茶幾,成了裝點客廳的擺設;沙發,成了堆放衣服的地方……快節奏的生活下,我們越來越少時間與家具好好相處。家具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正在退化,我們和生活的距離也漸行漸遠。
03.重新審視家具和美好生活的關系,是每個人的必修課題
家承托的情感無關乎家具是什么,重要的是它們陪伴我們度過怎樣的時間。在時間里,我們逐漸長成了什么樣的人,沉淀下來了何種人生,于是家具開始變得重要。
不賣家具,賣場景。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去傳達產品本身有多好,而是將家具帶給我們的美好生活細節,呈現在每一位觀眾面前。提供給消費者關于美好生活的全新定義,在內卷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降低大家獲得美好生活的門檻,喚起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感。
回歸家具的購買的語境,每一個家庭在挑選家具的時候,其實已經在構造想要的家的樣子。你選擇什么樣的家具,就選擇了什么樣的美好,我們購買家具不是在塑造空間,而是在塑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于是,我們提出林氏家居618美好生活季的主題:把家過成你想要的樣子
并找到家具與美好生活的關系:你買回去的是家具,住下來的才是生活
04.用獨特的美學風格講述美好生活
如何樹立林氏家居時尚年輕化形象?
我們希望為品牌定義一種風格。
無論是概念溝通、表現形式、美學風格上,都具有強烈的先鋒性和實驗性。
影片選擇在一個鋼筋水泥的空間里拍攝,粗曠原始的鋼筋水泥空間與細膩的生活化場景形成強烈的畫面沖突,起到了弱化居住空間,強化家具和人相處的作用,從而放大家具所帶來的美好生活細節。
同時,我們也完成了一次高難度的拍攝挑戰。
影片中采用長鏡頭拍攝,從一個四四方方的空間推進一張床開始,用一個主觀的開放性視角,帶領觀眾見證不同畫像的人群在家具的相處中創造美好生活的眾生相。你努力的樣子、坐沒坐相的樣子、服軟的樣子、不像樣的樣子……運動的鏡頭,很好地幫助我們刻畫人物的情緒和精神狀態,長鏡頭這種更加客觀的敘事視角、也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
在文案上,不煽情、不做作,我們只是在講述一個事實,闡述家具與生活的本質聯系,不代表任何一群人,不定義任何一種生活方式,把定義美好生活交到觀眾手里,把家過自己想要的樣子。
衣柜永遠不夠裝,就像衣服永遠缺一件
一套餐桌讓我們知道,一起吃飯的味道,外面買不到
和世界較了一天勁,床說別再和睡眠較勁
一張沙發,是一天忙碌后最大單位的舒服
林氏家居關于美好生活的新定義,也收到了人民日報的點贊。登上人民日報評論版公眾號以及人民日報報紙版面。
除此之外,我們在林氏家居線下賣場,用文字構建一幅幅美好生活樣板,懸掛于每件家具旁邊。
我們還這些美好生活的細節呈現在林氏家居的所有線下門店。一句句有生活洞察的金句文案,懸掛于賣場的角角落落,在消費者購買家具的時候,幫助他們構建美好生活的樣子。我們賣的不是家具,而是美好生活的樣子。
一句句有生活洞察的金句文案,懸掛于賣場的角角落落,在消費者購買家具的時候,幫助他們構建美好生活的樣子。我們賣的不是家具,而是美好生活的樣子。兩個人不是在塑造空間,而是在塑造想要的家的樣子。
實現美好生活,看似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在普通人看來遙遠難以觸及。
我們希望所有人能夠重新審視家具和美好生活的關系,讓大而空的美好生活變得真實而具體。具體到兩個人相擁的沙發里,具體到睡到自然醒的被子里,具體到一家人吃飯的餐桌上,具體到永遠缺一件衣服的衣柜里……為大家實現美好生活提供一種新的可能,讓家具的情感價值回歸,喚醒大家與家具、與家和家人好好相處。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