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X9自拍藝術展,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攝影師
網上流傳一種說法,說亞洲有三大妖術:韓國的整容、日本的化妝以及中國的美顏,美顏這種一鍵變美的“黑科技”短時間內在世界流行起來的背后,其實是全世界對自拍的熱情。
旅行要自拍、吃飯要自拍、失戀要自拍,就連去醫院打個針,也得自拍一張。圖文不搭沒關系,重要的是:發!自!拍!
自拍什么時候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我們無從考證,但是世界上的第一張自拍照還是可以被扒出來的。1839年,攝影先驅Robert Cornelius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人物肖像照片,同時也是第一張自拍照片。他在拿掉鏡頭蓋之后,迅速跑進畫面,在鏡頭前呆了一會兒后回去重新蓋上鏡頭蓋,就這樣他完成了自拍。后來他寫到“1839年拍過的光線最好的照片”。
其實在攝影技術普及之前,無數的藝術家就已經表現出對自己樣貌的好奇。只是這些畫家都比較“耿直”,他們不歪頭、不嘟嘴、不“牙疼”“頭疼”“眼睛疼”。
▲ 拉斐爾
▲ 畢加索
▲ 梵高
▲ 達利
▲ 弗朗西斯·培根
▲ 莫奈
世界上對自我刻畫最執著的應該是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卡洛(Frida Kahlo)了吧,她一生中留下200余幅作品,有近三分之二是自畫像。她的畫充滿了阿茲特克文化的氣息,背景或荒蕪或繁茂,唯有自我永遠是那么篤定。
和很多大有成就的藝術家一樣,弗里達的一生并不順遂。不同的是,不像很多藝術家是因太痛苦而選擇構建虛幻的美好,弗里達畫自己,畫真實而痛苦的自己。
“我畫中的信息就是痛苦,徹底地畫出我的生活,我相信這是最好的作品。”
“他們認為我是個超現實主義者,但我不是。我從來不畫夢境,我畫的是自己的現實。”
老生常談的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在此之前,藝術其實要來源于自己。一切在自己以外的事物,痛苦也好、美好也好,都要經過自身的消化才能得以被感知。對自己坦白,或許是這些藝術家自畫的初衷。
如今我們對自拍或許會有些偏見,雖然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偏見也是因一些現象形成:比如我們對著鏡頭假笑、裝可愛,比如我們“拍照5分鐘,修圖倆小時”,但其實自拍本身是一件特別藝術的行為。它是對自己的正視,是對自我在世界中所處位置的一個刻畫。凡表達皆有其意,哪怕是一個假笑,也可能是你不夠自信、或者是你的不滿、你的畏懼等等的體現。
2016年12月4日,藍標數字和vivo合作,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舉辦了一個以“自拍”為關鍵詞的展覽開幕式。
這個展覽以“照亮你的美--9位藝術家的人像自白”為主題,展出了黎曉亮、徐累、編號223、陳哲、范欣、黃京、姜南、熊小默、游莉在內的9位知名攝影藝術家分別使用vivo X9前置攝像頭創作的手機攝影作品。
編號223 - 膚寸而語
自拍,觸膚而言,有關日常耽溺和身體審視,想象圖像是可被“肢解”和“凌遲”的,在破碎和完整的肌理之間,身體述說了什么?它是否思考?是否有知覺?是否有哀有喜?
游莉- 笑笑
“9張照片以‘自拍’的距離去拍攝他,對我們彼此的信賴是一種考驗。”雙方展示出的如其所是,如同撥弄手中的刺,試探相互關系的邊界。
陳哲-模糊運算
黎曉亮 -你在哪,在干嘛
在安排好場景燈光和服裝之后,黎曉亮邀請模特們自己來完成最后一步——或許一貫被拍的人才是真正知道自己最有趣一面的人。攝影師并沒有充當主體出現在這些“自拍”中,而是利用鏡面眼鏡經營構圖,在每一張照片中顯示了兩個空間維度——自拍者和他/她正經歷的那個時間切片。
熊小默- 失重
倒置的風景,露出一點點的頭頂。身為攝影師和資深媒體人的熊小默,用自拍的方式創作了一組絕對能引發人好奇的作品。“把鏡頭翻過來,眼前的風景變成了眼后,讓自己的出現也猝不及防。在頭尾顛倒的世界,自拍是一面羞澀的鏡子。”
范欣 - 不可描述
姜南 -自拍
“這組照片靈感來源于Cindy Sherman的《無標題電影劇照》,攝影師自己以自拍的形式出演各種電影中的女明星。因此我也嘗試自己扮演9位著名繪畫大師在同一個扭曲的房間,以自拍的方式和自己的代表作合影。”
這些自拍是不是刷新了你對“自拍”的理解?創新從來都不是憑空捏造,它只是我們對存在賦予了多一種的可能。這些自拍可以被定義為藝術,也可以只是被定義為自我刻畫。像弗里達所說:“外在臉只是我一副表皮,我希望用我的面貌來呈現我的思想狀態,我的痛苦,我的孤獨,也只有我的臉才能做得到。”
此次“自拍展”巧妙地將vivo手機前置攝像頭的強大功能以藝術的形式最大化地向消費者展示,與消費者共鳴,讓人們享受科技的樂趣,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你是不是也有沖動來一次不一樣的自拍了!
咔
嚓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