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文創(chuàng)《京港生活》:講述香港年輕人北上創(chuàng)業(yè)的“新獅子山精神”
香港回歸祖國 25 周年,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其中一小片拼圖。千千萬萬的個人故事,共同構建出兩地更有活力的未來。
網易文創(chuàng)出品京港雙城系列專題片《京港生活》第 2 集《獅子山下》正式上線。
在這一集里,我們拜訪了兩位北上創(chuàng)業(yè)的香港年輕人 —— 莫文浩和 Tommy(吳世強)
也許你不熟悉他們的名字,但你一定看過他們的作品。
莫文浩的團隊曾參與《聲生不息》《戲劇新生活》《鋒味》《我和我的經紀人》《我們相愛吧》等爆款綜藝的后期制作。
吳世強為多部影視作品設計造型,如《戰(zhàn)狼》《一起又看流星雨》《丑女無敵》,張柏芝、黎姿、吳彥祖、蔡徐坤等眾多明星的造型設計均出自他之手。
他們成長于香港,扎根于北京,懷揣著港人的獅子山精神,在更廣闊的天地施展才華。
游牧民族在哪里定居呢?
莫文浩從小就想當電影導演,他剛入行時,跟隨曾志偉學習寫劇本、做后期。
有天一位朋友建議他:“你可以試試做真人秀,那很講究導演技巧。”真人秀的場面調度都發(fā)生在拍攝完成之后,對后期制作人員來說,確實充滿了發(fā)揮的空間和挑戰(zhàn)。
就這樣,莫文浩“誤打誤撞”開始給綜藝做后期。而內地的綜藝市場更為成熟,他沒有太多猶豫,北上尋找機會。
談起創(chuàng)業(yè)的緣由,莫文浩自嘲自己以前是“游牧民族”。
作為影視行業(yè)從業(yè)者,團隊的行程總是跟隨節(jié)目的錄制,去到天南海北各個城市。
每個城市只待三四個月,不敢在臨時住處添置物品,對一個地方剛有了感情就要走。漸漸地,大家對這樣的漂泊生活感到有些厭倦了。
莫文浩開始思考,也許該有一個基地了。定在哪里呢?
就像在美國做電影一定要去好萊塢一樣,在國內,毋庸置疑北京是最好的選擇。他創(chuàng)辦了爆谷傳媒,開啟了事業(yè)的下一個階段。
和莫文浩一樣漂泊之后選擇定居北京的,還有吳世強。
明星發(fā)型師的工作更加“居無定所”,他常常跟隨秀場和明星在全球各地穿梭,國內稍大的城市幾乎都留下了足跡。
2002 年的冬天他第一次來北京,在中央電視臺給張柏芝做造型。結束工作之后,他的同事興奮地跳上結冰的河,把他嚇了一跳。
那時候他不會想到,四年后,北京某品牌邀請他擔任品牌總監(jiān),從此正式開始了在北京的事業(yè)。他更不會想到,二十年后,他愛上了一個北京姑娘。
主持人常雷總結道:“那北京是你的第二個家嘍?”
他想了想,很認真地說:“是第一個家。我在這結了婚,有了孩子,北京是我的第一個家了。”
雖然依然忙碌,但不再是沒有目的地、不停飛行的鳥兒。北京的萬家燈火里,有一盞為自己而亮。
我從師傅手里接過了剪刀
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我們往往會帶上幾件家鄉(xiāng)的物品,它凝聚著鄉(xiāng)愁,也激勵著我們前行。
莫文浩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個孫悟空的手辦,是他的友人所贈。他說,自己有點像這個孫悟空。
至尊寶面臨兩難的選擇,不得不舍棄愛情;孫悟空戴上金箍,告別自由自在,踏上艱辛的取經之路。
放棄休息、讓渡與家人朋友的相處時間,這是所有創(chuàng)業(yè)者都會面對的取舍。對莫文浩而言,要舍棄的則更多。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跳出熟悉的環(huán)境,忘記從前的成績。
然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來到了北京。“知道自己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但只要目標明確,這些其實都還好。”
莫文浩的手上還戴著一枚外婆留給他的戒指。
他從小由外婆撫養(yǎng)長大,在他的心里,外婆就是英雄。外公走得早,外婆一個人把四個孩子拉扯大。這種把艱苦化為勇氣的精神,后來在創(chuàng)業(yè)中成為了他的動力。
敢打敢拼、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一直是香港人精神世界的底色。
吳世強小時候家庭條件并不好,父親在警察局洗衣服維持生計,而他自己也沒能讀完中學。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師傅,找到了自己一生熱愛的事業(yè)。
師傅是香港殿堂級造型師、某國際品牌的亞洲總監(jiān),這樣的起點讓吳世強很珍惜學藝的機會。
然而他當了 7 年“洗頭仔”,每月的工資只夠勉強糊口。
他不是沒有想過放棄,但他也知道,天花板的高度取決于地基的深度。“頂級的平臺,它更多是讓你等,磨你的耐心。”
終于在吳世強升為造型師那年,師傅把自己當年第一把買得起的好剪刀送給了他。師傅教他手藝,更教給了他做人的道理。
香港人相信,用樂觀不屈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的困苦,拼搏奮斗終會結出累累碩果。
每個地區(qū)很小,但國家很大
在莫文浩的公司,主持人常雷看到了很多爆谷團隊制作的綜藝作品。他感嘆道:“我覺得莫文浩的剪輯運用了電影化的手法,不僅是電影與綜藝的融合,也是內地和香港融合的一種體現。”
上世紀的香港電影風靡整個亞洲,從小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莫文浩,把電影里講故事的手法和特效運用到了綜藝制作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莫文浩的團隊里,匯聚了兩岸三地的年輕人。他認為,雖然都是中國人,但成長的環(huán)境有區(qū)別,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一定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這個行業(yè)常常需要加班甚至通宵,有時連春節(jié)都會在一起過。在一起奮斗的日子里,同事們早已像家人一樣。
吳世強在北京的這些年,也早已適應了這里的生活,愛上了這里的人。他每月都會去社區(qū)做公益活動,免費為老人理發(fā)。
許多同行都喜歡去做義剪,因為聽這些老人念叨往事,就想起了自己的爺爺奶奶。從社會底層一路打拼出今天的成績,他們更愿意幫助別人,回饋社會。
從前莫文浩的理想是做電影導演,想的是自己做出成績,當老板之后,他更想帶大家一起成功。
他希望能帶動更多香港年輕人來內地發(fā)展,在大型項目中學習經驗。他相信溝通的力量,雖然人與人之間難免有差異,但重要的是放下偏見,為了共同的理想拼搏。
吳世強也希望更多香港年輕人能夠親自來內地看看,“不能只是聽”。
他說,香港人來內地發(fā)展的范圍還是太小了,除了文化相似的廣州和深圳,除了繁華的北京和上海,96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實還有更多風土人情截然不同的廣袤天地值得探索。
他們在北京生活數年,逐漸融入了內地的節(jié)奏,也把血脈中流淌的獅子山精神融入了新的事業(yè)與未來。
它是敢闖敢拼、自強不息的奮斗,是和衷共濟、守望相助的包容。就像《獅子山下》里唱的那樣:
人生不免崎嶇
難以絕無掛慮
既是同舟
在獅子山下且共濟
拋棄區(qū)分求共對
網易文創(chuàng)與北京市青年聯合會、港澳青年北京匯共同發(fā)布京港雙城系列專題片《京港生活》,以香港回歸 25 周年為契機,聚焦生活在北京的香港同胞,從私人記憶到公共話題,從生活紀實到文化態(tài)度,用個體的雙城故事講述京港文化的流動與融合。
《京港生活》系列片由《滔滔雙聲》《獅子山下》《歷歷畫影》《食得是福》《樂以道和》《大學之道》《風云際會》7 個主題篇組成,邀請王祖藍、王晶、苑瓊丹、莫文浩、吳世強、張家誠、徐天成、陳貴和、鄭斯方、江陽、藍家達等多位身處不同行業(yè)與領域的香港同胞,從港片港劇、港樂港曲、青年交流、文法藝術、飲食文化、獅子山精神等大眾對香港最熟悉的維度,講述自己的“雙城經歷”,展現京港交融的時代風貌。
下期預告:
王晶從香港到內地的電影之路——《歷歷畫影》
7 月 19 日,【網易文創(chuàng)】即將上線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