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ythenes plasticus
注:該影片所表現出的物種再現與發現過程均是通過計算機所模擬。
每年,都有大量的塑料垃圾被排入水中,最終分解成微塑料在海洋中進行擴散。海洋生物攝入后,會在體內產生化學反應,成為所謂的“塑料動物”。據研究發現,太平洋上大約有24810億塊塑料,其中80%來自太平洋地區以外的陸地,不出所料,這個數字每年都還會增加。
一直致力于保護環境的WWF(世界自然基金組織)聯合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馬里亞納海溝7千米的深處,偶然發現了一種新的深海片腳類動物。經過分析,帶回的六只樣品中竟然有一只含有塑料纖維,近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這種物質本身存在于水瓶、運動服等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中。研究人員根據該物種攝入的塑料,將其正式命名為“Eurythenes plasticus”,即塑料鉤蝦,以此來警示世人,海洋保護迫在眉睫,并對此發表了相關的研究。
這項研究成果被發表在著名的科學雜志《ZOOTAXA》上,短短幾小時內,一場關于海洋塑料污染程度的對話在全球40多個國家展開。
為了讓人們更加深入了解海洋塑料的危害,WWF制作了一系列互動性與教育性并存的社交廣告,在戶外媒體海報上印制了整整8000字的科學手稿,并詳細講述了為什么有“E. plasticus”這個不幸的名字。
同時與一些著名博物館合作,永久展示塑料鉤蝦這一新物種,呼吁人們培養保護海洋的意識。
由于一些學校想將該研究成果引入課堂,WWF就開發了網站www.plasticus.school——作為一個國際教育資源,至今已有數千次下載。
更重要的是,它還發起了一項全球請愿活動,倡導各國簽署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聯合國協議,以挽救海洋塑料污染日益嚴重的局面。目前這份請愿書已經獲得了世界各地160多萬人的簽名支持。
項目信息

營銷機構
參與者
獎項榮譽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