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便民工程:用支付為人民服務
你有多久沒使用過現金支付了?
對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使用手機支付或許早已習以為常。但就在不久之前,偏遠的鄉村,取一次錢要走上幾十里山路。
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指導產業各方,移動支付便民工程正式啟動。銀聯及各商業銀行積極響應,銀行業耕耘4年,打造時代支付平臺,讓人民群眾用上更快捷、更省心的支付服務。工程已覆蓋全國超過30萬家超市便利店、300多萬家餐飲商戶、312萬臺自助售貨終端機、約1700個5A和4A級景區、150個酒店品牌及2.5萬家門店……
然而,許多人潛移默化中對于移動支付的認知主要還是自己習慣使用的支付平臺。
2021年,恰逢建黨百年之際,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移動支付便民工程,提升大眾對便民工程的認知度和好感度,中國銀聯牽頭,全體銀行業聯合發布成果大片!
“人民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
中國地域遼闊,任何技術都面臨逐步滲透的時間差。當理解了工程的背景后,我們選擇以“地點”作為創意的切入點,圍繞“讓中國大地上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收獲‘支付平等’”的創意理念展開講述。
“這是哪里?”
村頭的小賣部變成了“小銀行”
蔬菜大棚成為田間的“財務室”
街角的小店也能實現自助收銀
「用支付為人民服務」這一堅定有力的slogan,讓大眾在熟悉的語言中了解到“便民工程”在時代格局中的服務助力。并以順延slogan 的“人民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作為核心概念,加強“工程”的信念感,迅速達到信息傳遞與情緒共鳴。
9大真實支付故事講述工程帶來的改變
我們從地域廣度、業務深度等維度挑選9大核心場景,深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讓人物直面鏡頭講述便民工程為生活帶來的改變。同時,在真實生活場景下,也能有視覺統一的形式感。
在西藏拉薩,一輛公交車從布達拉宮山腳駛過,七十多歲的桑塔用云閃付App,“嘀”一聲完成掃碼。這輛“乘公交用云閃付”的公交車見證了西藏的發展變遷,也見證了移動支付便民工程遍及城鄉取得的成果。
在內蒙古赤峰,一張消費券讓買菜、買衣都變得劃算,居民阿當罕說:“夏天到了,女兒吵吵著要新衣服,去市場看了好幾遍。本來嫌太貴舍不得給她買,用消費券就劃算多了。”街上的人氣也越來越旺,移動支付便民工程有效促進了疫情之后當地經濟的回暖。
在云南獨龍族,一個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只有約6900人。移動支付便民工程通過發行鄉村振興卡,讓村民“在家門口也可以貸到款”,助力當地織布、草果等業務的發展。
在湖南常德,老板娘開粉店已經10多年了,她的小店用上了云閃付收款,現在就當當輕松的“甩手掌柜”。她說:“以前根本忙不過來,我要招呼客人、煮米粉、算帳、結賬。現在有了云閃付掃碼,輕松多了,我只用專心做一件事—那就是把米粉煮好吃!”
在山東壽光,推廣農產品收購業務,幫助菜農解決了賣菜困境。菜商也不用一趟趟跑銀行,即使在沒有智能手機的情況下,也能在田間通過云閃付結算錢款。
在四川廣元,通過建設普惠金融服務點,為偏遠山區的農民解決取款、支付、繳費困難。村頭的小賣部變成了“小銀行”,成就了偏遠鄉村云閃付一條街。
在浙江杭州,坐地鐵,手機一揮就能過閘,讓城市的出行變得更快捷,移動支付“杭州模式”更被全國各地區借鑒。
在湖北武漢,一部手機讓校園生活輕松暢行,吃食堂、逛超市,忘帶校園卡也沒事,用云閃付刷一下就能輕松搞定。
在港珠澳大橋,賦能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云閃付APP實現“一碼通行”,“雙城生活”輕松上演。
在中國,還有千百個“在這里”,移動支付便民工程用更好的支付服務,為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持續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央視、人民日報接連點贊,激發民族自豪與時代共情
7月1號,移動支付便民工程首次登陸央視,與此同時,人民日報、新華社、虎嗅網、半月談等眾多媒體以及各大銀行、金融業也接連報道,話題引起了廣泛熱議。
央視3分鐘持續宣傳
人民日報整版報道
人民網、新華社報道
銀行業紛紛轉載
工程參與機構加入傳播
B站用戶彈幕留言
“厲害了移動支付”、“你吃了兩碗只給一碗的錢”、“惠民工程”、“有些東西它只是默默無聞,不是他不在,只是你沒有注意”、以及滿屏的“人民萬歲”、“人民在此”……通過這條片子,觀眾也感受到了廣告傳播的巨大能量。
今天,在中國超越時代的同時,也讓時代與每一個中國人同行。我們很榮幸,與中國銀聯,與全體銀行業,與所有中國人,共同見證了移動支付所創造的時代意義。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